前言
黃麴毒素(Aflatoxin)是由許多麴菌屬(Aspergillus)黴菌所產生的黴菌毒素(mycotoxin)統稱,其中最有名的是黃麴菌(Aspergillus flavus)與寄生麴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在自然界中,麴菌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可以存在於泥土、腐敗的植披、乾草和穀物中,只要環境符合高濕度和高溫度就會大量生長並釋放出毒素。由於這毒素不容易隨時間降解或是食品處理而失去毒性,甚至有研究指出,當母牛食用到遭黃麴毒素污染的乾草,其所分泌的乳汁也會含有黃麴毒素的代謝產物。所以當這些麴菌大量生長在生物體食物鏈的任一環節就會容易造成整批食物污染,特別是人類和畜牧業常用做主食的穀物類的製品,不管是在穀物收成之前或是儲存階段,因為環境條件非常合適所以容易造成麴菌的大量生長並釋放毒素污染了這批收成的穀物,一旦這些穀物加工變成人類食物、寵物或是牲畜的飼料時,就會爆發大規模的中毒事件。
各種動物對於黃麴毒素的耐受度會因為種別、年紀、性別及健康狀態而有所不同,通常越年輕越容易對黃麴毒素產生中毒。已成年的動物所容許的中毒劑量會較高,而懷孕以及成長中的犬隻則位於中間。
黃麴毒素介紹
黃麴毒素主要可以分成黃麴毒素B1、B2和G1、G2四大種類,其中B1和B2主要是黃麴菌的代謝產物,而寄生麴菌則會產生包括全部四種的毒素。研究結果顯示,黃麴毒素B1最具致癌性。
當麴菌開始生長的時候,就會啟動初級代謝的程序,過程中會消耗磷、氮或一些其他微量元素而產生許多如醋酸鹽類(acetate)、丙二酸鹽(malonate)和丙酮酸(pyruvate)等初級代謝產物,此階段仍沒有或是只有少量黃麴毒素產生;然而一旦養分消耗完畢就會啟動次級代謝過程,進而才會開始生成黃麴毒素。
臨床症狀與治療
黃麴毒素的中毒是持續漸進式的,死亡率高。能越早篩選出黃麴毒素中毒的犬隻並及早給予治療和監控也就越有可能維持愛犬的健康。犬隻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飼料後,通常最先是出現意識變模糊、食慾不振、噁心或是消沉等無特異性的症狀。如果未停止餵飼遭污染飼料並就醫,隨病程發展接下來會出現嘔吐、下痢並漸漸轉變為血痢。而後當犬隻出現全身性黃疸症狀時就表示肝臟已經受到傷害,此時已經算是非常嚴重的程度了。接下來隨著未給予妥善醫療會出現腹水的症狀,腸胃道黏膜也會有嚴重的出血,犬隻亦跟著出現貧血症狀,此外中毒的犬隻也有可能會出現多尿與劇渴的症狀。肝臟遭到損傷也會引起全身性凝血功能的異常,因而在皮膚上出現許多出血斑,這些臨床症狀容易和誤食Warfarin 老鼠藥中毒的症狀混淆,臨床獸醫師診斷上必須要小心。也有些中毒的病例,犬隻甚至尚未出現臨床症狀時就已急性死亡。
曾有研究指出,已暴露在黃麴毒素環境中的大鼠餵飼高蛋白質飼料會增加肝癌前期病灶(preneoplastic hepatic lesions)的機率,而低蛋白質飼料在同樣環境下雖可以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也同時顯示易使大鼠處於亞急性中毒(subacute toxicosis)的狀態。因此,在恢復期當中的犬隻應提供均衡的狗食,不要餵飼蛋白質限制(protein-restricted)的飼料,除非病畜懷疑持續有肝腦症(hepatoencephalopathy)。若有肝腦症則建議給予靜脈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
病理變化及致病機序
黃麴毒素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在肝臟,若誤食含高劑量黃麴毒素的食物會造成肝臟壞死及急性的肝衰竭,爾後隨著病程的發展,有可能會進一步的發展成肝硬化(cirrhosis)或是引發肝癌(hepatic carcinoma)。
黃麴毒素進入體內後會去侵害肝臟細胞內核仁的RNA,影響RNA與內質網的製造蛋白功能,最後導致肝細胞的死亡。此外也會造成肝臟出現膽管、結締組織的增生與脂肪變化(fatty change)的病理特徵。在中毒豬隻的病理解剖中,除了造成肝臟的病變外也會引起腎臟的瀰漫性間質纖維化病變。
包括人類,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不受黃麴毒素的危害。唯一不同的是,人類對於黃麴毒素有較高的耐受性,所以較少發生急性黃麴毒素中毒的事件,然而牲畜一旦暴露在高劑量的黃麴毒素之下就會很快引起臨床中毒症狀。
對於慢性長期低劑量接受到黃麴毒素危害的就必須要考慮到引發肝癌的高風險性,這是因為毒素會嵌入DNA並烷化(alkylate)鹼基,因而造成p53基因的突變而失去功能,p53基因的功能原本是可以修復細胞內DNA的斷裂或是損害,但若是無法修補,則p53基因會去抑制細胞週期(cell cycle)而促使細胞凋亡(aptosis),一旦p53基因失去功能就無法防止不正常或癌變的基因發生,進而危及生命。
如何篩選黃麴毒素中毒的犬隻
「獸醫師」
由於黃麴毒素中毒開始症狀並無特異性,所以做鑑別診斷必須要小心。一旦當犬隻接受到黃麴毒素後,可能會有三個星期或是更久一點的時間不會出現臨床症狀,當懷疑是黃麴毒素中毒的犬隻中毒時,建議做全面性的理學檢查和包括全血計數和血液的各項生化檢查,特別是肝臟酵素指數(ALT、AST、total bilirubin concentration等)評估肝臟受損狀況,若儀器許可也可以加驗凝血蛋白活性的試驗(antithrombin III (ATIII) and protein C)。有文獻指出,低膽固醇血症(hypocholesterolemia)以及血漿中的protein C、抗凝血酶元(antithrombin)活性的降低,可做為黃麴毒素中毒的生化指標。
若明確知道犬隻有誤食遭污染的飼料,不管所有檢驗是否為陽性,都應該給予肝臟保護劑藥物至少兩個月,並持續給予監控。
截至目前,市面上並沒有可以中和或抑制黃麴毒素的藥物,所以只能對臨床症狀給予治療並配合支持療法。支持療法可以選擇靜脈給予含有葡萄糖的輸液,活性Vit-K以及Vit-B。
「飼主」
平時要將已開封的寵物飼料妥善保存並儘快食用完畢,不要放置於高濕高熱的環境中,以避免黴菌的生長,若發現已長黴菌,就應該整包丟棄,不可再繼續餵食寵物。
農委會已委請國內4所國立大學附設動物醫院(表一)建立犬隻健康診斷機制,並提供檢驗單位(表二)協助檢測犬隻飼料,若飼主對於所購買或使用中的飼料有疑慮,可以向這些單位提出申請,而飼主必須依規定負擔該項檢驗費用。
黃麴毒素最大容許濃度相關規定
根據國外的資料顯示,在犬隻食用的飼料裏,黃麴毒素的最低中毒劑量是60 ppb,而在此劑量下,犬隻必須連續進食數個星期到數個月才會開始出現中毒後的臨床症狀。
有鑑於黃麴毒素的特性以及對人類或動物的健康影響巨大,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訂定在各項動物用製品中黃麴毒素的容許標準如表三。
而在國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制定飼料用玉米含黃麴毒素之國家標準為不超過50 ppb(93.10.29 農牧字第0930040984號),而做為人類糧食用的玉米,則維持不超過15 ppb的標準(如表四)。
表一、 國立大學附設動物醫院聯絡電話 (資料來源:農委會)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
|
02-27396828分機6666
|
國立中興大學附設動物醫院
|
04-22840405 與 04-22870180
|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動物醫院
|
05-2717583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附設動物醫院
|
08-7740270
|
表二、 飼料黃麴毒素檢驗單位 (資料來源:農委會)
|
單 位
|
地 址
|
電 話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研究所飼料化驗中心
|
712 台南縣新化鎮牧場112號
|
06-5911211
轉分機325
|
財團法人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
350苗栗縣竹南鎮頂埔里科東二路52號
|
037-585934
037-585943
|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技術服務中心
|
900 屏東縣屏東市工業五路2號
|
08-7230341
轉分機228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
|
106 台北市基隆路三段153號
|
02-27396828分機 2020
|
備註:
* 以快速篩檢法檢驗飼料樣品中是否含有20 ppb 以上之黃麴毒素。
|